施姓起源
产品详情:
施姓
语音 编辑 讨论1 上传视频
施姓,
中华姓氏,
百家姓排列第二十三位。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九十五位,属于
大姓系列,人口约二百零五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3%左右。
据《姓氏纪略》的记载,早在4000多年以前的
夏朝,就有一个以施为国名的诸侯,后来他们的国亡,
子孙就以国为氏,统统姓了施。不过,这一支施氏后来的活动,古籍缺少记载,所以对于他们的发展和繁衍情形,迄今仍无资料可稽。
源流
源流一
“施”字演进图
源于
姬姓,为春秋时期
鲁惠公之子姬尾生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
通志·氏族略》、《
元和姓纂》等记载,春秋时期,鲁惠公姬弗涅之子中有个姬尾生,字
施父,史称施父尾。在
鲁桓公姬轨(姬允)执政时期(公元前711年~前694年),姬尾生成为鲁国的大夫。据说,姬尾生精通音律,曾视来访的曹国太子赏乐姿态之变化,断言其父曹伯将不久于人世,后来果然应验。
鲁桓公深敬姬尾生之才,委以重用,施父后成为春秋名臣。后传到其五世孙姬孝叔之时,干脆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少施氏、亦称施父氏,以示与别的家族不同,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施氏,世代相传,史称施氏正宗。
源流二
源于妫姓,出自夏王朝时期诸侯国施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
姓氏考略》记载,夏王朝时期诸侯中有施氏,建施氏国,其故址在
湖北省恩施县一带。
商汤灭夏桀之后,施氏国亦随之灭亡,其后,施氏国的公族子孙就以故国名为姓氏,称施氏,世代相传,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三
出自
殷商时期七族之一的施氏,属于以氏族名称为氏。据史籍《左传》记载,西周初期,周武王姬发之弟姬康叔受封为卫侯,分到了“殷民七族”即陶氏、施氏、繁氏(邽氏)、锜氏、饥氏、樊氏和终葵氏等。
殷商施氏,在商王朝时期为专职制旌旗的工匠,古称“旌、旗、帜”为“施”,其族人子弟后代即以职业为氏族称谓,世代称施氏。
源流四
源于方姓,出自明朝初期大儒
方孝孺同族,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据史籍《姓氏词典》记载:方氏系为改姓。明朝大儒
方孝孺被
明成祖朱棣杀害后,其同姓族人纷纷外逃,以避株连,因而有改称施氏者。“施”字,拆开为“方人也”,因而也有为方氏者。
源流五
出自他族改姓。如
云南白族以海螺为图腾的氏族,汉姓为施;明、清时云南土司有施姓;世居沈阳之满洲人有此姓;今京、
彝、苗、蒙古、
羌、傣、怒、纳西、僳等族有此姓。
源流六
源于
赫哲族,出自明、清时期赫哲族富勒哈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赫哲族富勒哈氏,亦称富尔哈氏、富勒察氏、富勒洪阿氏、富勒瑚氏,赫哲语为“布施”之义,世居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Fulha Hala,汉义“杨树”。赫哲族、满族富勒哈氏,在清朝晚期以后多冠汉姓为施氏、杨氏、付氏、傅氏、富氏等。
源流七
源于
蒙古族,出自明朝时期蒙古族艾耀施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艾耀施氏,世居科尔沁(今吉林松源)。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Aiyos Hala。蒙古族、满族艾耀施氏,在清末民国初期,多冠汉姓为施氏、艾氏、石氏者。
源流八
源于
白族,出自明朝时期白族施氏族,属于以图腾信仰汉化为氏。云南省大理地区的白族中,有世代以海螺为氏族图腾的部落,元朝中期即以海螺图形取近似的汉字“施”为姓氏,称施氏。到明、清两朝时期,云南土司即为该氏族。
源流九
出自其他各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
京族、彝族、苗族、
羌族、傣族、
怒族、
纳西族、
僳僳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施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
唐、宋、元、
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施氏,世代相传。
得姓始祖
施氏族人大多尊奉施父尾为得姓始祖。
施姓
施父。春秋时
鲁国君主惠公之子,名尾生,字施父,人称施父尾。其在鲁桓公时任大夫之职,据说他精通音律,曾视来访的曹国太子赏乐姿态之变化,断言曹伯(曹国国君)将不久于人世,果验。桓公深敬施公之才,委以重用,施父后成为春秋名臣。传到施公之重孙孝叔时,以祖名为姓,以示与别的家族不同,于是形成施父姓,后省去父字,遂为施姓。他们尊施父为施姓的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施伯:鲁惠公之孙,施殳之子,荘公时为大夫尽忠亲谏名显于时。
施宿:字武子,宋绍熙年进士,宁宗庆元间在余姚金华塘捍海三江定海止又烛溪湖塘建筑贤亭招宝坃于公署郡县父老载道恳留,因居姚赵氏封慕人葬游原山坞元时,敕封捍诲侯后改封郡王世食庙祀又祀名宦有傅子孙繁衍明及清代有科甲诚者以为积累功德之报云。
施父:周公封鲁伯禽位傅十二世至惠公生三子,长隐公息姑次桓公轨少施父尾生事桓公为上大夫,食采于邑因施父之。 [1]
迁徙
先秦时期,施姓开始活动在山东、安徽一带,随后被迫西迁河南北部,接着南下湖北恩施地区,又向南进入湖南、贵州,其中一支西迁四川泸州地区和云南洱源地区,形成了西南施姓主要生息地。由安徽古施国南下一支是移民中最重要的,唐朝时在浙江湖州吴兴郡已经形成了施姓望族。到唐、宋时期,施姓已经散播到江南各地。宋朝时期,施姓大约近1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3%,排在第九十三位。浙江和四川为施姓大省,分别约占全国施姓总人口的17%。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四川、江苏、安徽、湖北,这五省约占施姓总人口的70%,其次分布于山东、福建、河北三省。当时施姓分布形成了以西部川鄂、东方浙苏皖为中心的两大聚集区。明朝时期,施姓大约近2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5%,排在第八十三位。浙江为施姓第一大省,约占总施姓人口的41%。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
福建、江苏,这四省大约占施姓总人口的8l%。宋、元、明600余年间,施姓人口主要向东南地区迁移,苏、浙、赣、闽为当时的施姓聚集中一心。 [2]
分布
当代施姓的人口已达205多万,为全国第九十五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3%。1000年来中施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上升态势。施姓主要集中于江苏、福建、浙江三省,占施姓总人口的51%。其次分布于上海、湖北、安徽、台湾、云南、
广西,这六省区市又集中了28%。全国仍以苏、浙、闽为施姓聚集中心施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浙沪台、江苏大部、安徽东南、江西东施部、福建大部、云南、四川南部、贵州西南、广西西端和南部、内蒙古东北、黑龙江西北,施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3%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1%以上,以上地区覆盖的国土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3%,该地区居住了大约55%的施姓人群。在江苏北段、安徽西南、赣鄂大部、湖南北部、川黔大部、重庆南部、粤桂大部、海南、青海东部、甘肃中部、宁夏西北、山东东部、黑吉辽、内蒙古东部,施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一0.3%之间,以上地区覆盖的国土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9.8%,该地区居住了大约35%的施姓人群。 [3]
郡望堂号
吴兴郡:周朝始置县,
三国时期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取吴国兴盛之意,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
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 [3]
元至正年间,吴兴笤溪施恒赴婺州义乌任县教谕,后因朝代更迭避祸至义东如蒲,后代有居活鱼塘、西山下、包西塘。
吴兴堂:以望立堂。
字辈排行
乐清市柽岗施氏:贞元济文祥应永伊得双伯天鉴玉锦良仪文升明时思松如希王臣元士修齐(廷)治安泰贤良佐朝常昌国民大振绪统以光
乐清蟾河施氏:显允建良怀景文英钦道宗启茂元芝朝鸣绍树立希成贻孟时其世德超大恒正守开新
乐清凌云施氏:天开文望应荣充、庆直伯祖玄恭从、承聪维有道继逢、时昌嘉兴启存忠
永嘉县绿嶂施氏:洪伯文公明、世子应一茂、家奇兆国瑞、士秀佐邦祥、承天光必大、有德后维昌、祖圣方传永、宗崇衍庆长
瑞安市西岙施氏:必君茂永国文玉士式礼敦书经仲昌宏图盛典则锦云乐平章
平阳霞堡施氏:一文士廷钦,式石渠正克,昌世振鼎书铭、祚衍玉为章、任云经常茂、元逢典则隆
天台花墙施氏:崇廉宇广闻一宗汶德孟学士应卿昌家之光培懋仁泽逢时锡恩润及来考垂裕后昆炳在云汉灿若星辰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黄岩县王林施氏:致卿中所应、禹子功顺和、克昌绍龙光、世守君尚尧、佩服圣贤训、亲履仁义行、定静养元真、忠厚贻家法
黄岩县范川施氏:云公宗文、允与仕元、从崇孟仲、季肇愿昌、恭逢邦国、必锡嘉祥、才联英俊、德协纯良、心期远大、令闻孔彰
黄岩县湖田施氏:致佐文所应、禹子公顺如、克昌绍隆光、世秉君尚尧、佩服诗书训、亲履仁义行、闲静守吾真、忠厚贻家法
温岭县山前施氏:可国仲德良圣世嘉兴启发达济美光华克开必大伟烈斯多
宁海县西苍施氏:子宁永大应成必仲光明有理通文达良善继宗兴孝顺必能正和平道自昌於今家政立从化镇安康方知启运隆同承高厚泽祖训学宜崇
义乌市如蒲施氏 :天荫洪伯德 ,以为启能兴,文章纯祖武,承克立宏勋。
滇黔施氏:彦重保有国,应永连文藩,正怀显光宗,绍辉启厚贤,彰明裕亨耀,特祝昌必宣,英雄扬祖烈,源远培德先。
宗祠楹联
学宗洙泗;经讲石渠。
上联典指施之常,春秋时
鲁国人,孔子弟子。下联典指西汉时期的
施雠,甘露中参与石渠阁《五经》同异之议。 [4]
宠优文带;望重石渠。
上联典出北宋武康人
施钜,字大任,政和年间进士,官至参知政事,能清检自持,没有声、色之类爱好。联指他与宋璞同赐文带事,《宋史》中记载:“施钜与宋璞同赐文带”。下联典指西汉今文易学“施氏学”的开创者施雠,字长卿,沛人,与
孟喜、梁丘贺一起跟从田王孙学《易》,宣帝时官博士。曾参与石渠阁议,讨论五经的同异。
表坊尊道;踵门执经。
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施霆亨师赵章泉,以道学教乡人,表其坊曰:“尊道”。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施士匄(“丐”的异体字),以二经授徒,执经问难者踵于门。
隐成水浒;夙具仙风。
上联典出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名子安,字耐庵,淮安人。元末以赐进士出身,曾在钱塘做官,因与当权者不合,弃官回乡,闭门著书,著《水浒传》等。下联典指唐朝道士
施肩吾,字
希圣,号东斋,睦州分水人,有诗名,元和年间进士,后隐居在
洪州西山修道,世称“
华阳真人”。著有《西山郡仙会真记》、《太白经》、《黄帝阴符经解》等,诗《西山集》十卷。
临江推望族;濮水重清门。
此联采用
台湾省台南市施氏大宗祠临濮堂联。联首嵌“
临濮”。
效颦本为美;洗帛珠孕身。
上联典指春秋时东施放颦。下联典指春秋时
西施母浣帛于溪,有明珠射其体,遂感而孕西施。
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
此联出自施耐庵《水浒传》中联语。
忠心扶社稷;义气助家邦。
名著岂止水浒传;雄才非惟揽云集。
上联典指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约公元1296~1370年),原名耳。祖籍姑苏(今江苏苏州),迁居兴化(今江苏兴化)。元至顺进士。少精敏,擅文章。
精通棋艺号国手;善画生竹称巨笔。
上联典指清朝著名棋手施定庵,字襄夏,海宁人。先学琴,后复嗜奕。师俞长侯,年十六成第一手。乾隆时为围棋国手。著有《奕理指归》等。下联典指五代时期后周的
施璘,字仲宝,蓝田人。善画生竹,为当时绝技,有十幅《竹图》传于代。
此联出自施耐庵《水浒传》中联语。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此联出自施耐庵《水浒传》中联语。
名标青史千年在;功播清时万古传。
此联出自施耐庵《水浒传》中联语。
气挟风雷无匹敌;志垂日月有光芒。
此联出自施耐庵《水浒传》中联语。
讲易石渠,素闻博雅;修持天宝,夙具仙风。
上联典指西汉时期的施雠。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施肩吾,字希圣,有诗名,后入山修道。
疏花瘦蜨,笔端生趣;博学鸿词,宋琬齐石。
上联典指清朝画家施心松,字靖陶,元和人。善写生,长于小品,作疏花瘦蠘,有笔外之趣。下联典指清朝文学家
施闰章,字
尚白,宣城人。顺治进士兵,授刑部主事。康熙中召试鸿博,授侍讲。篡修明史。
进侍读。文章醇雅,尤工于诗。有《学堂诗文集》、《蠖斋诗话集》等。
上联典指汉朝学者施仇,字长卿,沛人。博学。汉甘露年间中期与诸杂论五经同异于石渠阁,诏拜仇博士。下联典指周朝孔子弟子施之常,字
子恒。
树立本根,根深方知道山叶茂;德涌渊源,源远乃见浔海流长。
家谱文献
全国施氏世谱,前编不分卷、正编,(清)施受赐纂补,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
苏州市图书馆。
江苏泰县海陵施氏族谱四卷,著者待考,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太丰县档案馆。
江苏
大丰施氏宗谱四卷,(民国)张春荣纂辑,施瑞芳主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思义堂重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太丰县文物管理局。
江苏大丰施氏家簿谱一卷,著者待考,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纂,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施满家木刻活字印本(录自清乾隆四十二年)。现被收藏在江苏
大丰县档案馆、江苏省太丰县文物管理局。
江苏武进孟墅施氏宗谱八卷,(清)施雨亭等修,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桓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武进鹤溪施氏宗谱二十六卷,(民国)施泽久纂修,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永恩堂木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六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图书馆。
江苏常州施氏宗谱十六卷,(清)施汝镛等续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存仁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今仅存第十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有两部)、江苏省南京市图书馆、
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江苏常州施氏宗谱十六卷,(民国)施文和等续修,民国上十六年(公元1947年)存仁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溧阳施氏宗谱二十卷,(清)施广誉纂修,清朝年间敬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苏东台市施氏;其先在明朝时自苏州阊门迁此,班辈;书乃传家宝,礼义道德良,学则为卿相,贤仁世泽长。 [5]
浙江绍兴山阴江墅施氏族谱十卷,(清)施国骐纂修,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浙江绍兴山阴江墅施氏宗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绍兴会稽长乐施氏宗谱二卷,(民国)施聘三等重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鄞县黄古林施氏宗谱六卷,著者待考,残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鄞县古林乡文化站。
浙江鄞县鄞城施氏家乘十卷,首一卷,(民国)戴延祐纂,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培远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浙江省宁波市档案馆。
浙江湖州施氏宗谱,(清)施南初纂修,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
馀庆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新昌苏秦施氏宗谱三卷,首一卷,(民国)施礼俨施义大等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新昌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上虞施氏家谱三卷,(清)施炯修,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宣城学余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嵊县芝岩施氏宗谱四卷,(清)永宁堂修,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新昌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金华华峰施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重修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金华市文物管理局(仅存六册)。
浙江金华华峰施氏宗谱二十卷,(民国)施世涛纂修,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重修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金华市文物管理局(仅存九册)。
浙江兰溪施家施氏宗谱四卷,(清)王文藻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
兰溪县圣山乡施家村。